郭原森
藝術類 - 工藝類
鈉玻璃
長:12.3 x 寬:46.2 x 高:53.5 (cm)
8.35kg
購藏
登錄號:20070010014
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
郭原森,於2003年被文建會收錄於《臺灣當代美術大系》系列叢書,名列為臺灣當代玻璃藝術家。然而,玻璃並不是最初他的創作媒材。2001年,郭原森的藝術生涯迎來重大轉折。他向鄰居、玻璃界大師許金烺學習燈炬熱塑技術,並因此找到創作新方向。郭原森對這種不熟悉的材質著迷不已,他在新竹任教期間,積極推廣玻璃藝術教育,課程設計多元且緊扣生活需求與美感。郭原森在創作中,嘗試提出關於玻璃的特質,並在其中實驗、發想與運用,使玻璃的自然之美如破裂、透明、折光、延展、包覆、遇熱垂流、熔融等特質,展現於作品之中。他強調以玻璃本有的特質美感作為藝術創作的本體,並賦予作品精神性的向度。「材質表現架構形式,形式即內涵」──郭原森在作品中追求「生命本質」,探討心靈與物質的本質。2003年,郭原森的作品〈當代與永恆〉在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創作比賽中榮獲「金玻獎」第一名。郭原森表示:「我所受的教育、生活中的困頓與難題、所遇見的人事物,這些轉折我願意相信它們都是『好的發生』,因為這些點滴才累積出我作品中的深度與爆發力。」他的創作反映了他對生命價值觀和社會文化的深思,並希望通過玻璃這種透明而神秘的材質,展現出造物者的奇妙創造與作為。
這件作品運用了窯燒熔形技法(kiln forming),這是一種玻璃藝術中的創新技法。該技法通過在800℃的高溫下熔融玻璃,將玻璃加熱到其熔點,使其變成可塑狀態。藝術家使用這種技法的目的是在玻璃中創造出不同的效果,如透與半透、光滑與粗糙、破裂與完整等對比,並探索玻璃的光影變化。作品以「空墓的故事」作為靈感,表達了一種生命再生和光明的主題。這個故事傳達了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永遠束縛或囚禁復活的生命,無論是實質的還是象徵的。通過窯燒熔形技法,藝術家展示了玻璃在不同物理狀態下的美學效果,表現了生命的脆弱與堅韌,以及光明的希望與無限可能。
藏品描述-授權標示: